走過不平凡的2018年,家居業步入了同樣充滿不確定性的2019年。回望過去幾年最具話題性的行業事件,“定制”一定位列前排。
然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,關于“定制”的好消息越來越少,“下滑”的跡象和信息卻越來越多。甚至有機構預測,2018年可能成為定制家居的“拐點”。
在這個頗為重要的關口,《今日家具》希望重新梳理和審視定制行業,尋找其發展的內在規律和未來可能的方向,為行業做一些參考。
從一個品類到一個產業,定制如何找到新的“商業模式”
定制的火熱一方面是由于地產行業的蓬勃發展,帶來了不同戶型尤其是小戶型家居的定制需求,此外年輕一代的個性化定制以及舊房換新等需求,也給定制櫥衣柜帶來了巨大的增長空間。
但這只是外因。真正讓定制“大行其道”的原因在于,一批領先的定制企業實實在在的摸索出了一套更高效的商業模式,而其核心仍是“更高的效率”。
和許多傳統家具企業相比,優秀的定制企業往往有著更高的運營效率。在存貨周轉率、應收賬款周轉率、流動資產周轉率等指標上,大多優于成品家具企業。
例如,從存貨周轉率來看,在2017年的高峰期12月,頭部定制家具企業如歐派、索菲亞存貨周轉率可以分別達到8.24%和13.72%,而同期成品家具企業的存貨周轉率可能在一點幾,不到2%。
對應起來,定制企業的存貨周轉天數可縮短至54天甚至32天,而成品家具企業卻需要大約300天。
此外由于是先下單、后生產,定制企業的現金流、資金周轉速度相比來說也更快。
在生產方式上,定制企業的自動化、信息化程度也更高,無人工廠、智慧工廠等已經率先部分實現。
可以說,定制企業充分利用了其“標準化”的優勢,極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。
結果是,定制家具一方面搶走了原本屬于傳統手工作坊的市場,另一方面也奪取了原屬于成品家具企業的衣柜市場。
而隨著向全屋家具的擴張,又順勢瓜分了更多份額。
可以說,定制家具從一個原本不甚起眼的品類,已經成長為一個具有極大市場和潛力的細分產業。
回歸理性,洗牌征兆來臨?
長城證券研究所的數據顯示,2011~2016年中國家具行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增速從近30%逐漸下滑到10%以下,利潤也逐漸下滑。
與此同時,2016年被稱為定制家居的“增長元年”,定制企業在這段時期內取得了飛速的增長,普遍增速在30%以上,部分企業甚至達到50%以上,遠超家居業增速水平。
但這種快速的增長隨著2018年中報和第三季度財報的相繼出爐,開始逐漸放緩。
2018年上半年和去年同期對比可以發現,8家定制企業的營收增速開始回落,部分已經調整到30%以下。
2018年三季度財報中,10億元以上營收規模的6家定制家居企業,營收增長率最高為29.24%,最低為16.83%,9家上市定制家居企業的營收平均增幅為14.05%。
雖然營收放緩,部分定制企業的凈利潤增長依然不錯,但主要歸功于精細化運營的成果。
終端門店方面已經開始出現巨大壓力。
由于扎堆招商、開店,許多定制家居門店處于盈虧持平甚至虧損的狀態,每個月的訂單量尚不足以維持一個門店的日常開銷,許多經銷商苦不堪言。
或許隨著年末促銷的來臨,2018年的年終報數據會好看一些,但來自終端市場的壓力已經非常明顯。2019年能否保持住這樣的高增長,已然是一個大大的疑問。
可以說,屬于定制家居的瘋狂發展時代已經漸行漸遠,市場的優勝劣汰將很有可能在明年引發更多終端門店的倒閉,行業逐漸回歸理性。
定制,路在何方
即便諸多數據顯示,國內定制家具的滲透率仍有大幅提升空間,但這空間屬于誰卻是未知的。定制家居的市場依然存在,但對于流量會更加饑渴,精細化運營的時代也已經到來。
在接下來的一系列文章中,我們將逐一介紹國內定制家居領域的現狀,分析國外定制家居領域的發展情況以及對國內的啟示。
此外,定制家居企業如何成功“轉身”,全屋定制、大家居、整裝,究竟哪一條路更有希望?定制家居在輝煌之后如何尋找下一個屬于自己的時代?也將在后文逐一探討。